第二百六十九章 知心话?-《水煮清王朝》
第(2/3)页
“奴才失言了!请主子息怒。”曹寅没想到区区两个字居然会引得康熙发这么大的火,立时惊恐不安,跑倒在地板上。
“息怒?……你错了,朕不是怒,朕是无奈啊!”康熙深吸一口气,叹道。
……
“罢了,你起来吧。你这也是实话实话。要不是你的这些话,朕还想不到这些官员居然还敢如此!……”康熙沉默了一会儿,没有再发火,抬手示意曹寅起来,又接着对曹寅叹道:“马德实心任事,是朝廷少有的能臣干吏,虽然行事有的时候有些乖张,却从不是为了自家私利。虽无清名,却远比任何官员都要清廉。朕向来也十分看重于他。……子清啊,你知道吗?朕有时候也怕啊!”
“主子,奴才不明白!”曹寅字子清,听到康熙突然叫起了自己的字,急忙应了一声。
“朕知道你不明白。其实,又何尝是你,多少人都不明白啊!”康熙叹了一口气,又摇了摇头,良久,才缓缓地说道:“费迪南、于中、马德,此三人皆有大才,并且都极擅经营之道。在朕看来,朝廷之中,竟无一人可与之相比。不说别的,那盐课之事,马德所为,一个不好,可就是粉身碎骨啊,无忠无能,他焉能成事?所以,朕时常照拂于他们,因为他们确实是在为朝廷尽心尽力,没有谋私,此诚为难得,若为外力所阻,不仅伤了他们的心,损失的也只会是朝廷。”
“主子……”没想到马德等人在康熙的眼中居然会有这么高的地位,曹寅心中禁不住一阵惊妒。
“你与他们交往不多,或许并不知道。此三人身上都有一股隐而不露的傲气。朝廷里的官员不少。论才学者,有高士奇、李光地;论实心办事者,有张廷玉、马齐、陈潢;论刚强者,有于成龙、郭琇……可是,能刚柔并济,实心任事且见多识广、目光长远之人,仅马德三人而已。”康熙又叹道。
“大清人才济济,此等人才只是一时未现而已,主子不必忧急!”曹寅出言劝道,仿佛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康熙所列举的这些人里没有佟国维等人。
“忧急?呵呵,朕当然不忧急。”康熙突然面容一整,又微笑了起来,拍打了几下一直放在手里的奏折,跟曹寅说道:“若是李毓昌一案交到高士奇等人手里,必然如清风拂面;若是交到张廷玉诸人手里,恐怕也会微波不兴;至于交给于成龙、郭琇等人办理,只会闹得满城风雨,整个江苏,上下一齐惶惶不安。可是放到马德手里,朕敢打赌,他必然已经想好了对策,给朕一个交待!”
“主子,您……您确定?”曹寅已经不仅仅妒忌了。他现在根本就是迷糊了!康熙也太了解马德他们了吧。君王这么了解臣子,只会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重视,另一种也是重视。可是,这两种重视所引发的后果,却是截然不同的,一种是指向富贵,另一种,可能就是指向菜市口。可是,康熙到底是怎么“重视”马德他们的呢?虽然康熙好像是对自己说了知心话,可是,曹寅依然无法把握康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思。这个帝王的心机实在是太深了,谁都摸不明白他心里到底是想的什么。
……
“笃笃笃……”
“进来!”
敲门声响,胤禛只得暂时放下手中的笔,对门外叫道。
“四哥!”
十三阿哥胤祥先是只露了个头,看到胤禛之后,才笑嘻嘻地走了进来。
“贼头贼脑的。哪有点儿皇家子弟的风范?老十三啊,你就不能正经点儿吗?”胤禛现在已经有些头疼这个兄弟了。胤祥缠人的本事可是不小,让本来爱静的他最近过得很不安生。可是,虽然这是他的小弟,他这个做哥哥的却硬是不好出面管教,只能由着他。
“嘿嘿,我闲着没事儿,过来看看四哥你,难道四哥你连小弟这份情谊都不愿收么?……对了,四哥,你在写什么呢?”胤祥笑嘻嘻地说道。
“没什么。这次出去看到几个武师,本领不错,想召回去做侍卫!……你真是只是来看看我的?”胤禛稍解释了一下,又满脸不相信地看着胤祥,问道:“我今天早上去给皇阿玛请安,回来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本《法华经》,侍卫说是你拿走的!”
“嘿嘿,四哥,大人不计小人过。我这不也是为了看看佛经,陶冶一下心气儿的吗?主要也是为了向四哥你学习啊!”胤祥睁着一双大眼,努力做出诚实状。
“学习?那好。难得你有这向道之心。我就给你半个月的时间,到时把你拿去的那本《法华经》给我背上一遍。”胤禛说完,不理胤祥,转身继续抄自己的经书。清朝皇室信佛,虽然大多信的是密宗喇嘛教,可胤禛却是少有的在显宗释门教义上有见解的皇子之一,虽然还达不到宗师的境界,可光看他能与文觉、性音等有着高僧名号的和尚交往密切,就能知道他的佛学修为不低。而且,胤禛的字,尤其是楷书,也是在诸皇子之中写得最好的。经常抄写几部经书送到大内,交给康熙,以此来显示孝心。
“背上一遍?四哥,我这次就是还书来的……能不能不背啊?”听到胤禛居然让自己把一本《法华经》全都背下来,胤祥顿时变成了苦瓜脸,忍不住出声哀求道。
第(2/3)页